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由于養老服務行業人才缺口較大,新時代提升老齡化服務水平面臨嚴峻挑戰。在加強老齡化社會治理的策略中,通過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具有夯實基石的重要作用。
德國是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職業教育特色鮮明、成效卓著。德國的養老服務職業教育為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完善的養老服務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礎,具有借鑒意義。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色鮮明。所謂“雙元制”,是指學校和機構雙主體辦學,職業學校和企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模式。德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主要集中在護理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和應用技術大學,職業學校與用人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緊密聯合,學生在學校和養老機構交替進行理論學習和護理實踐。其培訓內容及進度由學校和機構共同制定,學校和機構向學生介紹各類復雜護理任務,培養學生獨立護理能力,加強護理專業課與實踐指導之間的協調合作。
德國高質量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還體現在教學體系、培養方法、從業認證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德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以技能實踐應用為目標,以工作過程、崗位需求為導向,跨學科綜合性內容突出。專業課程內容包括老年個體護理方案制定、人際交流、參與醫療診斷和治療過程等;輔助老年人規劃合理的生活方式;老年護理工作中的法律和體制框架;養老服務職業發展的自我認知、職業法規倫理、危機應對與心理調適等內容。教學并不按照傳統的專業學科組織,而是強調專題式、實踐性、項目化學習;積極推行過程性和綜合性評價,采用以崗位能力為主的綜合考核。從認證機制上看,德國重視養老服務的法治化建設,強化從業人員資格認定的社會支持,養老服務人員需經過護理資格考試和一定學時的進修方可正式上崗。
德國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選聘與培育舉措良好。在“雙元制”模式下,德國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師資分為職業院校中的教師和行業單位中的培訓師。除了德國職業教育中相關的聘任、考核與培訓規定外,還強調教師的學歷、素質和從業經驗,要求其自身是高水準、專家型的養老護理人員。在教師考核中,強調以養老服務領域實際應用的評價取向,注重能否為政府決策提供幫助;職稱評審上,引導教師向雙能型教師發展,注重專業實踐能力。
德國在養老服務職業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在借鑒德國經驗時,也應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經濟基礎、教育體制、文化觀念等背景因素差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一是要加強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規劃。要繼續優化養老服務人才的職業教育規劃方案,持續擴大養老服務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依托職業院校和養老機構重點建設一批實訓基地,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二是要凸顯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與積極老齡觀。在課程體系上,注重養老服務不同領域的針對性教學和差異化指導;在教學方法上,應盡快從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凸顯“專題式、實踐性、項目化”的方式。優化養老服務的職業核心理念,引導師生從被動的身心護理轉向助推個體實現積極老齡化。
三是要完善職業教育模式與個人發展路徑。要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打通應用型本科及高等職業教育的深造路徑,大力提升養老服務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力度。同時,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研究生教育,鼓勵具備條件的大型養老服務企業開設培訓學校。(作者單位系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本文系同濟大學歐洲與德國智庫研究專項基金項目“德國應對老齡化社會問題的政策與實踐研究”成果)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