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是全世界的規劃工作者最向往的地方,這里有最好的實踐、研究場景,所以回國做城鄉規劃的研究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蹦暇W美同學會理事,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熊國平說。
專研城鄉規劃
中國第一代建筑師中最為杰出的一批代表,如楊廷寶、梁思成等,都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他們在歸國之后,積極活躍在建筑設計、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管理等諸多領域。追隨留學先輩的足跡,熊國平在清華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公派到賓大設計學院學習城鄉規劃。
國內大學的建筑課程體系早期由梁思成創立,主要受美國20世紀20年代Beaux-Arts體系主導下賓夕法尼亞大學影響。在后期發展過程中,國內大學與賓大的規劃建筑教育框架也基本上保持一致。
熊國平表示,中國是世界城市人口最多的國家,城市數量多、規模大,中國城鎮化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新型城鎮化將呈現新趨勢,是城鄉規劃最好的研究和實踐場景。
他說,城鄉規劃的優劣程度直接關系到城市未來的建設與管理,作為規劃工作者,要站在新時期的歷史起點,積極探索規劃工作新途徑。
在國外留學時,熊國平關注到歐洲發達國家大力發展低碳技術,搶占低碳經濟的先機。瑞典、丹麥等國家以創建生態低碳城鎮為抓手,從建筑、產業、能源、交通等方面探索低碳發展模式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認為,未來低碳城鎮是生態文明時代新的戰略需求。因此,他長期關注這一領域,帶領的團隊也取得了一些研究進展。
打造京城“綠肺”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也被稱為“地球之腎”。如今世界上較大規模的濕地森林公園現身北京,它就是橫跨北京朝陽區、昌平區、順義區三個區的北京市溫榆河公園。
熊國平在總體規劃方向主持了北京市溫榆河公園周邊區域概念性規劃國際征集。他介紹,溫榆河公園濕地景觀以具有顯著或特殊生態、文化、美學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為主體。他在規劃中提出的低碳公園設計自2017年開始實施,目前公園已建設成為北京最大的“綠肺”。通過規劃,森林、綠地、濕地與城市逐漸融為一體,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更多野生動物有了棲身之所,植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生物群落明顯優化。公園景觀均勻度指數、蔓延度指數、優勢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均有大幅度優化。2017年至2020年期間,公園中喬木種數由原有的63種增至120種以上,灌木由38種增至110種以上,地被增至200種以上。園區記錄鳥類由12目27科39屬47種增至21目54科119屬210種,已成為北京重要的碳匯地。熊國平參與的溫榆河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項目獲得了2021年度北京市優秀城鄉規劃獎一等獎。
他還主持完成了杭州臨平新城、南京板橋新城、海門沿江新區、浦南濱河新區、啟東濱江新區等項目,以低碳發展為導向進行規劃設計,研究城市新區的規劃空間方案、規劃控制指標與城市的碳排放量之間的相關性,揭示規劃空間布局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從空間布局方面對城市新區的低碳化進行測度。
在進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鄉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研究與示范”時,熊國平針對長三角地區鄉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生態化規劃技術缺乏的現狀,提出了適于該地區的生態化規劃設計技術,實現了鄉村用地布局、公共空間、鄉村庭院以及基礎設施的生態化改善與提升,整體提升了長三角區域的鄉村人居環境質量。
助力低碳城鎮建設
我國正朝“雙碳”目標邁進,無論是新型低碳環保領域,還是轉型升級的傳統行業,都需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比發達國家在‘雙碳’人才培養方面豐富的先期探索,我國國內綠色職業起步較晚,目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尚處于探索階段。國內高校幾乎沒有相應的對口專業,人才儲備難以滿足綠色發展的井噴式需求?!毙車秸f。
他認為,首先,高校和研究院所應推動現有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創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培養與綠色行業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其次,要讓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各顯其能,推動人才培養駛上“快車道”。最后,在課程實踐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提出綜合解決方案,達到綠色低碳的目的。
熊國平表示,歐洲國家都較為重視規劃,瑞典哈馬碧新城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生態新城”,就是源自1996年出臺的哈馬碧新城規劃。因此,建設低碳城鎮就要把低碳理念貫穿于城市規劃中。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建筑系統、生態系統是低碳城鎮創建的重點??梢园焉鐓^、建筑、交通等與城市的規劃建設相結合,建立低能耗、節約型,同時能夠又進行綠色化、多樣化、穩定性互補的能源供應系統,這樣就可以增加城市的“韌性”,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和能源的消耗,這也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和研究方向。
“對于實現零碳、零污染、零排放的‘三零’目標,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研究方向非常明確,也有技術,但是目前技術成本較高,商業化的應用場景較少,只能做一些示范項目,將來要想把這些項目低成本地推廣,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毙車秸f。
他告訴記者,團隊接下來將依托東南大學江北萬科云美好生活場景實驗室,希望在低碳方向有所突破。
[人物簡介]
熊國平,南京歐美同學會理事,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高級城市規劃師,注冊城市規劃師,東南大學江北新區創新研究院國土空間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東大江北萬科云美好生活場景實驗室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規劃實施學術委員會委員,城鄉規劃雜志編委。主持規劃設計項目100余項,主持項目獲建設部一等獎,國家銀獎1項,獲省優一等獎2項,省優二等獎1項,省優三等獎9項。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