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裝訂的許多工序,耿春霞都能自己操作。這是她在為古籍配頁。白茹 /圖
金壇古籍印刷廠車間,折頁、配頁、打眼、裁切、敲脊……各工種忙碌而有序。白茹 /圖
一批古籍影印手工精裝書訂單交付,耿春霞與工人同工同樂。白茹 /圖
由于宣紙不能雙面印刷,工人用長尺手工將印好的宣紙對折成筒再裝訂。白茹 /圖
2019年4月21日,耿春霞向參加“發現江蘇”活動的中外嘉賓講解古籍印刷,宣傳非遺文化。白茹 /圖
六十九歲的老師傅劉家奇是廠里的“活寶”,他撥動對焦環、更換濾色鏡,熟練操作著珂羅版照相機。白茹 /圖
耿春霞與工人一起仔細比對樣品,以期做到“修舊如舊”。白茹 /圖
“這是南北朝時期的卷軸裝,類似‘圣旨’模樣,由于承載的內容有限,后人在卷軸里裝上葉片,變為龍鱗裝,之后又逐步發展成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最后就有了線裝這一沿用至今的古籍裝幀形式?!痹诔V萁饓患夜偶∷S,雕版線裝印刷技藝第四代傳人耿春霞,將古籍印刷、裝訂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
談起古籍,耿春霞興致盎然、神采飛揚。一個留學加拿大的工商管理學碩士生為何對古籍印刷如此感興趣?這源于她父親的堅守。
“當一個人專注到極致,會單純得可愛?!边@是耿春霞對父親的評價,“起初是愛屋及烏,做爸爸喜歡的事,上手后便很快被古籍中蘊藏的深厚文化內涵所吸引,一頭扎進去,再也不想出來了?!?/span>
經歷了四代人40多年努力,耿春霞深感古籍印刷技藝傳承的不易。比如復制古畫的珂羅版技術,市場需求小,投入成本高,且設備龐大復雜,耗材是昂貴的老膠片,需要功力深厚的老師傅來操作。耿春霞和父親為不讓這項技藝失傳,還是堅持保留了下來。
印刷、折頁、配頁、打眼、穿線……一本古籍成型需要30多個步驟,每個都有嚴苛標準,都靠手工完成。耿春霞對每一個步驟都非常熟悉,且不少工序她都能自己上手操作。耿春霞認為,培養出一個熟練工非常不易,如何把老師傅心里的經驗,變成書面的、可量化的、可教學的統一標準,是傳承的關鍵所在。
2019年,古宣彩印作品《欽定天祿琳瑯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因其“以舊做舊”的印刷技藝和別致的裝幀方法斬獲有印刷界的“奧斯卡”之稱的美國“班尼獎”金獎。近日,金壇雕版線裝印刷技藝成功入選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耿春霞將古籍的再生性保護視作使命,她說:“讓古籍愛好者有機會閱讀逼真的仿本是我們的目的,我將盡我綿薄之力,傳承中華古籍之美?!?/span>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